구독신청

眼光越来越高的中国……现在一定要物美价廉才卖得出

如果生意伙伴找错了,那么光清算过程就要数年
在不景气下中小城市的中产阶层消费也很活跃

  • 发布时间 : 2012.08.19 18:28   最后修改 : 2012.08.20 22:28
◆韩中建交20年,另一个出发③◆


本月24日就是韩中建交20周年纪念日,代表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家的专家们齐聚一堂。20年前来到中国,写下浦项钢铁神话的POSCO CHINA代表郑吉秀(音,63岁)与从(株)大宇贸易出发,曾任中国韩国商会会长的CJ CHINA代表朴根泰(音,58岁)可以被称作韩国企业家们的老大哥。Caracara代表李春宇(音,50岁)是在中国开出100多个化妆品卖场的零售流通专家。在中国展现出本土种子力量的世农种苗代表朴尚坚(音,54岁)和Kotra中国地区本部长朴振型(音,54岁)也是公认的中国专家。他们都对韩中建交的全新20年这个课题送出了令人恍然大悟的解答。

-目前我们企业在中国要经受的困难。


▶李春宇:我们企业目前面对的是“费用”与“地区”这两座大山。虽然以低薪、低费用立场进入中国,但是现在中国再也不是低廉的土地了。从地区来看,进入青岛、天津和大连等大城市后才发现低费用已经不再通行。虽然在三到四年前,化妆品容器在上海购买都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想要进入大陆的小城市都必须降低到成本价。

▶朴根泰:作为外资企业的特权已经全部消失。不过几年前,外资企业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大部分地区都是无条件接受。但是现在要严格考虑环境污染和过度生产等。开发区里即使在税费较少的业种中也不给用地。以前只要带着大企业的名片,地方政府长官都可以很容易见到,但是现在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理由,连见个脸都很困难。

▶朴振型:我想提出加工贸易的三种界限。首先是地域扎堆现象。只扎堆在土地昂贵的大城市。第二,以出口第三国为主的营业在开辟内需市场方面准备不足。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流通、品牌管理等所有方面都处于弱势。第三,缺乏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地人力。

-在中国经历着怎样的失败呢。

▶郑吉秀:无论怎样的业种,没有遇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导致失败的例子,我看了无数。遇到不适合的合作伙伴的话,连分开都很不容易。决定分开时的清算程序都要花费数十年以上。这段时间浪费的时间和费用数不胜数。因此生意伙伴在合作之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

▶朴根泰:事前未准备充分就进军市场的例子,我想要提内蒙古自治区面粉事业。周边的零售量增加,认为可以减少生产费用而在内蒙古建设了面粉工厂。之后正式开始生产时发现,与消费市场的距离太远,光因为物流费用就没有了价格竞争力。

▶朴振型:某流通企业就光相信中国地方政府提供的信息就进入了百货商店,最终面临了大难关。这是因为与当初所听到的不同,那里很不容易聚集到顾客。事前应该要通过多方途径,进行彻底的市场调查,可是并没有那样做最终导致了失败。

-可以被称为成功的事例有?

▶朴尚坚:与中国当地企业携手成长,成果很理想。在中国,光蔬菜公司就达到了8700个。与他们进行交易的同时,除了提供种子,还学到了栽培技术。而其他跨国企业却只是急于卖出种子。共同成长战略让公司的业绩持续增加。

-对中国市场的误会很多。

▶李春宇:经常会有人认为在韩国生产的高品质产品如果进入低廉市场的中国就会卖得很好。可是这样的模式正在改变。高品质产品如果不能降低成本,那么在中国就站立不起来。中国的产品品质水平已经与我国产品几乎相当了。因此如果没有可以比中国更低廉的价格售出的信心的话,就必须经受困难。

▶朴尚坚:绝对不能觉得中国很简单。关于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不认真探讨就认为中国市场很大肯定卖得很好,那么肯定会被打倒。制造中国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并不是一件易事。另外,在中国的中小企业经受的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流通网。流通网的扩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订单写错导致产品被埋没的情况不胜枚举。关于流通网的事前了解和准备非常重要。

-韩国企业进入中国企业的必胜战略是?

▶郑吉秀:要带着中国政府和市场所需的标志来才可。这是说要带着中国人所要的东西来才行的意思。而且采取通用技术是不吃香的。在政府和市场所需的产品中,要有通过相对优越的技术生产的产品才可。以钢铁为例,虽然每年出现2亿吨的供给过剩,但是对新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需求却在上升。另外,还要有内需市场中要创造新的需求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还要对技术与人力进行大力投资。

▶朴根泰:国内外的企业已经有很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一线城市,视野要扩大到二线和三线城市。一旦在中国开始投资,本部就要在完全稳定之前持续且体系化地提供支援。只是派出人,让他们从A到Z自己看着办的方式已经在中国行不通。

当地化人力扩大的方案,希望可以同来到韩国的6万多名中国留学生进行积极交流。(系列完结)





[(c) 每日经济 & mk.co.kr,禁止重新编辑与转载]

go to top